9月3日,在北京首钢园召开了2021中国国际金融科技论坛,该论坛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单位支持。
央行科技司副司长李兴锋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的创新版图,重塑世界经济结构,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方式正加速推动人类社会迈进数字经济时代。
李兴锋指出,“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金融业要主动顺应趋势,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也要善于驾驭挑战,前瞻性防范数字时代新生的风险隐患,严守金融安全底线。”
一是要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近年来技术滥用引发了监管套利等问题,损害公众权益、扰乱市场秩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科技伦理建设已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成为新时期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金融业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当下科技伦理突出问题,锚定服务实体经济、普惠百姓民生的伦理坐标,加快制定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标准规则、行动指南和自律公约,建立伦理审查、信息披露等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将伦理道德作为衡量金融科技人才的重要尺度,聚守正之力、扬向善之帆,谱写金融行业科技向善共鸣曲。
二是强化金融数字渠道的管理。当前金融服务渠道在数字技术推动下正在加速脱离实体媒介,金融消费者通过非接触式服务方式获取便捷多样的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常态,这导致用户资金和敏感信息更多的暴露在网络虚拟空间之中,使消费者成为电信欺诈、网络攻击的直接对象,网络安全潜在的风险影响面和危害性进一步扩大。对此,金融业要加强数字渠道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运用安全隔离区、多因素身份认证、交易安全锁等手段筑牢金融交易的安全关口,依托监管科技持续监测数字渠道的业务流量、服务质量和消耗资源等运行状况,防范网络攻击风险从前端数字渠道向后台业务系统传导,确保金融业务稳定高效运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三是要规范智能算法金融应用。算法黑箱、算法共振等问题都给智慧金融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应对不当可能影响金融稳定和安全。如何保障算法的安全应用已成为数字时代的世界性难题。金融业要加强智能算法的金融应用安全管理,提升算法风险的动态感知和穿透式分析能力,通过临界测试、仿真模拟、参数调优等方式不断优化算法的精准性和性能,主动披露算法的运行逻辑和潜在风险,确保算法的可解释性、可把握性、可审计性,夯实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基座。
四是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数据工作划定红线、明确原则、提供遵循,对过度收集滥用个人信息、违规处理用户数据等顽疾下了一剂猛药。这要求金融业要提高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意识,增强金融领域数据应用的安全性与合规性。在管理上,要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和安全管理体系,探索多元化的数据共享与权属判定机制,在充分授权的前提下依法合规使用个人金融信息,提升数据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在技术上,既要利用加密存储、去标识化、身份认证等“老办法”严防数据泄露、篡改和不当使用,更要应用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联盟链等“新方法”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构筑支撑跨机构、跨市场、跨领域数据安全共享的科技方舟。
李兴锋表示,“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荼,数字化浪潮已势不可挡。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不断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数字化之路,助力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